11月5日-10日,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举行。在这场吸引了17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超过5000件展品参展的盛会上,最大的展品无疑是那件20米长、近三层楼高、总重近200吨的机床——“金牛座”龙门铣 ,“已经有不少买家看中它了,但我还没决定把它卖给谁,自家的女儿,得给它找个‘好女婿’。”德国瓦德里希科堡公司首席代表刘中柏告诉《IT时报》记者。
本届进博会上,像“金牛座”这样的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技术装备,基本集中在3号馆和4.1号馆的智能及高端装备展区,这里被誉为本届进博会技术上的含金量最高的展区:智慧工厂、航空装备、新能源电力电工、人工智能、3D打印等等,向中国买家展示着工业4.0的世界顶尖水平。
“真是好东西啊!”来自辽宁沈阳的专业观众李先生围着“金牛座”绕了好几圈,一边翻看资料,一边啧啧称赞。
这台龙门铣是德国瓦德里希科堡公司最新研发的机床设备,虽然它看起来笨重,干的却是精细活,加工出来的零件,精度能控制在4微米,相当于头发直径的1/20。李先生自己也有个工厂,但使用的机床和“金牛座”比起来就是个“小矮人”,”虽然我可能用不着这么贵的设备,但来参加进博会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尽管参观者都对“金牛座”之大赞不绝口,但刘中柏来进博会,目的却是将这台“最小”的产品介绍给中国买家,“它是我们产品系列里最小的一台,我们大家都希望让更多中国制造企业,尤其是非公有制企业知道,科堡公司还可以做这么mini的机床。”
这台被誉为“机床中的劳斯莱斯”的“金牛座”,与科堡公司那些高达七八层楼的“大哥哥”相比,是个迷人、可爱的“小弟弟”,280万欧元(约合人民币2200万元)左右的价格也让它比“哥哥”们更“亲民”。
11月6日,当记者遇到刘中柏时,他刚刚忙着接待了好几批感兴趣的参观者,“花了上百万元的运费把它运到中国,肯定想把它留下来,但我们大家都希望第一个中国买家要懂货,能把它用到最好,也给其他厂商做一个示范效应。”
在智能及高端装备展区,除了科堡公司这样的高端小众企业,还有GE、卡尔蔡司、西门子、杜邦、三菱电机、佳能等国人耳熟能详的大型跨国集团。这些早已进入中国的巨头们,在进博会上又带来什么惊喜呢?
卡尔蔡司展区,排着两条长长的队伍,让这些见多识广的专业买手不得不试的,是一台“超广角眼底照相机”CLARUS 500。工作人员和记者说,眼部疾病的早期改变非常细微,常位于视网膜的远周边部,而色彩的准确性对眼部疾病的诊断和记录很重要,CLARUS 500不但可以拍摄几乎整个周边部视网膜的图像,且能捕捉眼底达7um(微米)的高分辨率、真实色彩图像,就好像临床检查中亲眼所见的眼底彩色外观。尽管这台设备预计明年7月才会在中国市场上市,但此次进博会期间,已经有来自全国各地不少大型医院的采购团对它表示出浓厚的兴趣。
带来国内尚未上市的新品,并不是进博会对国际巨头的全部意义,更重要的是,这些经营事物的规模广泛、条线纷繁复杂的国际公司,可以向来自不相同的领域的中国采购者,全方位展示自己产品和业务。
GE(美国通用电气)是世界领先的高科技工业跨国公司,进博会上,GE展示了航空、发电、医疗、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油气和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六大业务板块,这在中国尚是首次。一位GE工作人员和记者说,以往GE参加的大多是专业展会,客户类型也比较单一,但此次进博会上,聚齐“七龙珠”后,效果很明显。比如Laser M2 Cusing金属3D打印机属于GE的智能制造技术中心,但其打印的金属关节能够适用于医疗、喷油嘴能够适用于航空,“以往GE只是单独售卖3D打印机,但通过进博会,来自医疗、航空领域的采购者不难得知,GE不仅提供核磁共振、发动机等设备,还有可投入实用的3D打印机,而我们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这些使用者调试打印出最适合他们的产品。”GE中国智能制造技术中心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逛展的过程中,记者看出,不少专业采购买手都是有备而来,对那些看起来冷冰冰、一丝不苟运转的自动化机械装置,“上下其手”,看起来恨不得马上就搬回家。
“你看一下这个齿轮,一般机床无法将其打磨得如此平整光滑,一旦零件表面有了瑕疵,最后装备完成后,很可能会让成品精密性产生较大误差。”一位来自无锡的采购团成员站在瑞士斯达拉格机床公司展出的一件产品前对记者感慨道,“这才是工业4.0啊。”
2015年,中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战略,旨在以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层次地融合为主线,全力发展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推动制造业由大变强。但对于一些较为低端的制造业企业,尤其是实力并不强劲的民营制造业来说,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意味着什么?国际上领先的智慧工厂到底“聪明”在哪?国外好的产品和创新,先进程度如何?对此并没有清晰的认知。
首届进博会上的这些“智慧工厂”,为中国制造业公司可以提供了绝佳的范本,通过邀请国外企业来中国“摆摊”,通过贸易层面、资本层面、技术层面的广泛合作,让中国企业在家门口看懂了工业4.0。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